6月19日,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,新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首次以监管机构掌门人身份亮相,发表了题为《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》的主旨演讲,这场被业界称为"吴清首秀"的发言,不仅系统阐述了资本市场监管新思路,更释放出注册制改革深化、法治化建设提速、投资者保护强化等关键政策信号,为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资本市场锚定了改革航向。
吴清在演讲中开宗明义地指出:"当前资本市场仍存在市场功能不健全、投融资不平衡、违法违规成本偏低等深层次问题。"这一判断直指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矛盾,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5月,A股上市公司突破5000家,但退市率仅为0.3%,远低于成熟市场5%的平均水平;再融资规模是IPO的2.1倍,"重融资轻投资"的结构性问题亟待破解。
对此,吴清提出了"三位一体"的改革路径:以注册制改革为牵引,完善基础制度;以"零容忍"执法为保障,净化市场生态;以投资者权益保护为根本,重塑市场信心,他特别强调,注册制不是"放任不管",而是要通过"更精准的审核、更严格的信披、更高效的退市"构建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机制,这番表述既回应了市场对注册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"带病闯关"现象的关切,也为后续改革划定了清晰的边界。
在谈及监管体系建设时,吴清用"立柱架梁"的比喻勾勒出监管框架的升级方向,四项基础性制度构成监管的"四梁":完善信息披露规则体系、健全公司治理标准、优化交易制度设计、强化中介机构责任;八项配套机制则作为"八柱"支撑:包括立体化稽查执法体系、科技监管赋能平台、跨部门协同机制等。
值得关注的是,吴清特别提到将推动《证券法》与《刑法》的衔接完善,通过提高财务造假、内幕交易等行为的刑事处罚力度,破解"60万顶格罚款"的执法困局,这一表态与近期康美药业案、乐视网案等重大违法案件的司法实践形成呼应,据统计,2022年证监会办理的证券期货犯罪案件移送率同比上升37%,行政刑事衔接的"组合拳"正在形成震慑效应。
"让广大中小投资者分享改革红利,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初心。"吴清在演讲中多次提及投资者保护,并宣布将推出三大举措:建立"先行赔付"专项基金、完善证券集体诉讼实施细则、试点上市公司"控股股东保险"制度,这些政策直击维权成本高、执行难度大等痛点,控股股东保险"的创新设计,通过引入商业保险机制约束大股东行为,在全球资本市场治理中尚属首创。
市场对此反应积极,论坛期间发布的《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白皮书》显示,2023年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合格率已提升至89%,但维权成功率仍不足15%,新政策的落地有望改变这一局面,某券商分析师表示:"当'保护投资者就是保护市场'成为监管共识,A股的估值体系将迎来价值重估。"
在回应国际机构关于"资本市场开放节奏"的提问时,吴清展现了鲜明的辩证思维:"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,但开放的速度要与监管能力相匹配。"他透露,证监会正在研究优化QFII/RQFII制度,探索建立跨境审计监管合作机制,同时将升级"沪深港通"的风险防控体系,这种"渐进式开放"策略,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引发资本波动加剧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审慎。
值得玩味的是,吴清特别提到"培育本土机构投资者的战略意义",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一季度,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占比仅7.6%,与美股市场40%的水平存在显著差距,业内人士分析,监管层或通过拓宽养老金、险资入市渠道,打造资本市场"稳定器",这与近期个人养老金制度扩大试点形成政策协同。
面对量化交易、元宇宙金融等新业态,吴清明确表示将"拥抱技术创新,但绝不允许技术套利",他首次披露证监会正在建设"资本市场智慧监管平台",整合上市公司、券商、交易所的亿级数据节点,运用人工智能实时监测异常交易,某科技公司负责人透露,该平台已具备1秒内扫描全市场交易数据的能力,预警准确率较传统系统提升60%。
但技术创新也带来监管挑战,吴清坦言,对于算法交易、跨境数据流动等前沿领域,需要建立"监管沙盒"机制,在可控范围内测试创新产品,这种"包容审慎"的监管理念,与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时的改革逻辑一脉相承。
有话要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