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入2023年下半财年,资本市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关注度持续升温,多家权威机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,在经历上半年结构性调整后,约68%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释放出积极信号,预计下半年将迎来经营改善的关键窗口期,这种预期的转变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建立在五大核心动能共同发力的基础之上。
全球经济环境边际改善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7月最新预测,2023年下半年全球GDP增速将回升至3.0%,较上半年提高0.4个百分点,这种改善主要源于三个方面:美联储加息周期进入尾声,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5.00%-5.25%区间,减轻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压力,数据显示,新兴市场货币指数已较年初回升5.2%,企业跨境融资成本下降17个基点,中国推出"稳增长33条"政策组合拳,预计拉动下半年GDP增长1.2个百分点,其中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达到8.5%,直接带动建筑、建材等42个相关行业景气度回升,第三,欧元区制造业PMI触底反弹,7月数值回升至45.8,终结连续11个月的下行趋势,特别是德国汽车产业订单量环比增长12%,显示出产业链修复的积极信号。
行业结构性复苏渐次展开 不同行业呈现差异化的复苏路径,在消费电子领域,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同比增长3.6%,结束连续六个季度的下滑,以苹果供应链为例,主要代工厂7月营收环比增长22%,备货量提升至8500万部,创三年新高,新能源产业保持强劲增长,光伏组件出口量连续三个月突破20GW,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58%,带动上游锂电材料企业产能利用率回升至85%以上,值得注意的是,跨境电商异军突起,1-6月进出口额达1.1万亿元,同比增长16%,其中Temu、SHEIN等平台海外仓建设速度加快,物流时效缩短至3.5天,推动海外业务毛利率提升4个百分点。
企业主动调整成效显现 面对上半年挑战,龙头企业展现出强大的战略定力,库存管理方面,家电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从98天降至72天,服装行业季末库存金额同比下降19%,渠道去化效果显著,数字化转型进入收获期,三一重工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,将设备运维成本降低23%;美的集团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人均产出提升45%,缺陷率下降至0.12%,在成本控制领域,万华化学通过工艺优化使MDI单吨能耗降低8%,海螺水泥依托替代燃料技术减少煤炭使用量14%,这些举措预计在下半年释放超过50亿元的利润空间。
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中国政府下半年出台的组合政策形成多维度支撑,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预计扩大至1.8万亿元,惠及制造业中小企业;专项再贷款额度新增3000亿元,重点支持设备更新改造,在资本市场层面,全面注册制改革落地后,前七个月A股IPO融资额达2470亿元,同比增长31%,为科技创新企业注入活水,区域经济方面,粤港澳大湾区启动"硬联通"计划,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新增注册企业同比增长67%,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推出28项制度创新,推动区域内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0亿元。
风险防控体系逐步完善 面对地缘政治、大宗商品波动等不确定因素,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升,套期保值参与率从去年同期的42%升至58%,其中有色金属行业期货套保规模突破8000亿元,有效平滑价格波动影响,在供应链安全领域,半导体企业平均供应商数量增加35%,关键物料储备周期延长至120天,财务健康度持续改善,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下降1.8个百分点,现金短债比提升至1.3,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。
经营改善不会自动实现,需要企业把握三大关键着力点:首先是精准捕捉需求变化,如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带来的县域市场机遇;其次是加速技术迭代,在人工智能、新型储能等赛道建立先发优势;最后是优化商业模式,通过DTC(直接面向消费者)模式降低渠道成本,利用订阅制服务提升客户粘性。
从历史数据看,过去十年中,有七年出现下半年业绩环比改善的情况,平均改善幅度达18.7%,当前,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已回升至75.4%,接近疫情前水平;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.7%,流动性环境保持宽松,这些先行指标预示着,只要企业能够有效把握政策机遇、激活创新动能、守住风险底线,完全有条件在下半财年实现经营质量的实质性提升,为2024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站在年中时点展望,经营改善的曙光已然显现,但真正的考验在于,企业能否将外部环境改善转化为内生增长动力,在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权,那些能够将短期业绩修复与长期战略布局相结合的企业,必将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占据有利位置,毕竟,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世界里,最大的确定性永远是企业自身的进化能力。
有话要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