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造业PMI重返收缩区间,经济复苏动能边际趋缓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7月中国制造业PMI为49.2%,环比下降0.2个百分点,继6月短暂回升后再度跌破荣枯线,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录得53.8%,环比下降1.7个百分点,连续第四个月走弱,这一数据组合印证了二季度以来经济复苏动能逐步衰减的趋势,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订单指数下滑至48.4%(前值48.6%),显示需求端压力持续凸显。
从企业规模看,结构分化进一步加剧:大型企业PMI维持50.3%的扩张区间,但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下滑至49.0%和47.4%,这一现象折射出当前经济复苏的两个关键矛盾:基建投资托底作用支撑大型企业生产;中小企业持续受制于终端需求不足与成本压力,经营困难加剧。
生产端:产能利用率环比回落,库存周期现筑底迹象
7月生产指数为50.2%,较上月回落0.1个百分点,维持弱扩张态势,高频数据显示,重点行业开工率出现分化:钢铁行业日均铁水产量环比下降2.3%,而汽车半钢胎开工率逆势上升1.8个百分点,这种结构性特征表明,政策支持的汽车、装备制造等行业保持较强韧性,但传统重工业受制于地产投资疲软持续承压。
库存周期方面,原材料库存指数微升0.8个百分点至48.2%,产成品库存指数下降0.6个百分点至46.3%,这组数据传递出两重信号:其一,企业主动去库存进程仍在延续,但去化速度边际放缓;其二,原材料补库意愿略有回升,或与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带来的预期调整有关,我们测算的库存周期指标显示,当前正处于被动去库存向主动补库存过渡的临界点,但需求端疲弱可能延缓周期切换时点。
需求端:内外需同步走弱,价格传导机制受阻
新订单指数连续第三个月低于临界值,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大幅下滑2.1个百分点至46.3%,创2022年10月以来新低,外需走弱既受全球制造业PMI持续收缩(7月48.6%)的周期性影响,也与东南亚产业链替代效应强化等结构性因素相关,值得警惕的是,进口指数同步回落1.8个百分点至46.8%,反映内需复苏基础仍不牢固。
价格指数呈现"剪刀差"收窄特征: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回升7.4个百分点至52.4%,而出厂价格指数仅微升4.7个百分点至48.6%,这种价格传导不畅的现象,导致中下游制造业利润空间持续受挤压,以通用设备制造业为例,行业利润率已连续5个季度同比负增长,部分中小企业陷入"越生产越亏损"的困境。
政策展望:总量工具与结构性措施需协同发力
面对经济复苏动能趋缓的局面,我们预计政策组合将呈现三个特征:
特别需要关注的是,7月从业人员指数下降0.1个百分点至48.1%,青年失业率压力尚未根本缓解,建议加快出台"以工代赈"专项计划,重点在智慧城市、生态治理等领域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。
市场启示:把握结构性机会,关注三大主线
对于资本市场而言,当前PMI数据映射出的三大投资主线值得关注:
需要提示的风险点包括:海外主要经济体衰退超预期可能冲击出口链;国内地产投资持续低迷或拖累经济复苏节奏;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等。
7月PMI数据印证了经济复苏动能的阶段性放缓,但也为政策调整提供了清晰的发力方向,随着年中政治局会议"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"定调的落实,预计三季度将迎来政策密集出台期,建议投资者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,密切关注高频数据改善信号,把握结构性政策红利带来的布局机遇。
(全文约1520字)
上一篇:东方证券开户费用及开户所需资料
下一篇:广发证券开户流程介绍
有话要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