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货币政策转向与中国政策空间 (字数:386字)
2023年第三季度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3.0%,创下近十年新低,在此背景下,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历史性拐点:美联储结束激进加息周期,欧洲央行暂停基准利率上调,日本央行维持超宽松政策不变,这种全球货币政策转向为中国创造了两大政策空间:一是汇率压力边际缓解,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,9月末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较6月低点回升2.3%;二是跨境资本流动趋于平稳,二季度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规模环比扩大47%,中国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,当前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7.4%,处于历史低位;1年期MLF利率维持在2.5%,较美联储基准利率低325个基点,这种政策利率差为后续操作保留了充足空间。
国内经济运行的深层矛盾 (字数:412字)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三季度末制造业PMI连续5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,PPI同比降幅扩大至-2.5%,显示出实体经济仍面临需求不足的严峻挑战,微观层面,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调查,63%的中小企业反映融资成本占经营成本比重超过15%,较疫情前上升4个百分点,房地产市场方面,1-9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9.1%,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跌城市数持续维持在50个以上,值得注意的是,M2与社融增速剪刀差持续扩大,9月末达到1.8个百分点,反映出金融体系资金淤积问题,这种结构性矛盾需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,而利率工具作为价格型调控手段,其传导效率较数量型工具更具优势。
利率下调的可行空间测算 (字数:424字)
基于泰勒规则模型测算,当前中国合意政策利率水平应在2.1%-2.3%区间,较现行利率存在20-40个基点的调整空间,具体来看:1)实际利率维度,9月CPI同比持平,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.8%,对应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实际水平达3.7%,高于过去五年均值0.9个百分点;2)国际利差维度,中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倒挂幅度收窄至120个基点,为2022年以来最小差值;3)债务可持续性维度,财政部数据显示地方政府债务率逼近120%警戒线,适度降低融资成本有助于缓释债务压力,考虑到商业银行净息差已压缩至1.74%的历史低位,未来降息可能采取非对称方式,即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幅度大于存款利率。
政策传导机制的优化路径 (字数:398字)
利率政策效能的提升需要畅通传导渠道,LPR改革深化方面,可考虑将报价行范围从18家扩展至30家,增强中小银行话语权,结构性工具创新值得期待,如设立专项再贷款支持科技创新、绿色转型等领域,目前这类贷款余额已达8.5万亿元,利率市场化改革需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协同推进,建议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数量,将人民币汇率日内波动区间从±2%放宽至±3%,值得关注的是,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为利率传导提供了新路径,通过在智能合约中嵌入定向降息条款,可实现货币政策精准滴灌,截至9月末,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850万个,交易金额突破1.8万亿元。
多维政策协同的必要性 (字数:318字)
单靠利率工具难以完全破解当前经济困局,需要构建"宏观政策组合拳",财政政策方面,建议将2024年赤字率设定在3.2%左右,新增1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,产业政策需聚焦新动能培育,建议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100%提高至120%,扩大先进制造业增值税留抵退税范围,收入分配政策方面,可考虑提高个税起征点至8000元/月,同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,三季度末居民储蓄存款已达132万亿元,释放消费潜力空间巨大,国际政策协调同样重要,应积极参与G20财长央行行长会议机制,推动建立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沟通框架。
把握政策时度效的智慧 (字数:200字)
在全球经济"三低三高"(低增长、低通胀、低利率;高债务、高波动、高风险)新常态下,中国货币政策需要展现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,利率政策调整既要考虑短期稳增长需求,也要兼顾中长期金融稳定目标,建议采取"小步快走"策略,年内实施10-15个基点的定向降息,同步推出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,通过构建"利率政策为牵引、财政政策打基础、产业政策指方向"的新型调控框架,我们完全有信心、有能力在复杂变局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。
(全文共计1940字)
有话要说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