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基金分析 > 正文

都市田园+农业工厂,杭州临平探索“高效生态农业”的这20年

作为“高效生态农业”的策源地和始源地,4月15日,杭州临平区举办“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”主题活动,系统总结该区二十余年的高效生态农业探索经验。

本文图片均由临平区委宣传部 供图

这场活动不仅是对临平农业现代化成果的集中展示,更是一场关于未来农业发展的思想碰撞。会上,《高效生态农业的理论溯源、时代特征挖掘与精神内核提炼研究》课题成果发布,从理论溯源、实践路径、精神内核等维度,梳理了高效生态农业在临平的演进脉络。

活动中,多位专家为临平高效生态农业的未来发展把脉。浙江省咨询委乡村振兴部部长、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高级研究员陈荣高表示:“临平要对高效生态农业的方法进行系统总结,并不断扩大成功经验的覆盖面,在全区范围进行推广。”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委员、浙江省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赵兴泉也提出:“临平要不断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,壮大县域富民产业。临平还要积极强化青年入乡,让青年人带来新消费、新业态。”

“临平将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引擎,持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,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提供‘临平样本’。”临平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。

临平地处杭嘉湖平原,区域面积仅286平方公里,是典型的都市近郊区。面对耕地资源稀缺的挑战,临平区很早就锚定“高效生态农业”产业发展,探索出一条“都市田园+农业工厂”的现代化路径。

“高效生态农业的核心在于‘高效’与‘生态’的平衡。”杭州师范大学课题组负责人介绍,临平的经验在于通过技术革新、空间整合、产业融合,将有限的土地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出。例如,运河街道新宇村通过“藕鳖套养”模式,实现“一水两用、一田双收”,每亩年利润达1.5万元;塘栖镇塘北村“稻+蓝龙虾”生态套养模式,亩产值突破8000元,带动农民增收显著。

数据显示,2024年,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幅5.4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472元、增幅5.4%,在浙江省率先实现经营性收入20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。

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注意到,临平区的高效生态农业并非单一模式,而是因地制宜形成覆盖种植、养殖、加工、旅游等多个领域的发展路径。

比如,科技带动型模式。塘栖镇塘栖村唐人街农业科技公司采用草莓立体基质栽培技术,即在不影响平面栽培的基础上,充分利用温室空间和光照资源,以营养基质替代传统土壤的一种新型栽培技术。通过应用该项技术,有效克服了草莓连作障碍,并实现了节约土地、省工省力、操作方便等优点,亩均产值15万元,产量3000斤/亩,亩均利润3万~5万元左右,土地利用率提高1.5~2.0倍,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~3倍,并且兼具观光、休闲和美化功能,产值提升150%以上。

还有产业融合型模式。塘栖镇枇杷种植面积1.5万亩,年产量超5000吨。第一产业主要为新鲜果品枇杷;第二产业主要为枇杷花、枇杷果、枇杷酒、枇杷蜂蜜、枇杷糕点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,枇杷年加工产量超1200吨,2023年枇杷加工业产值达3.21亿元;第三产业主要为以枇杷产业为基础的枇杷节、休闲旅游、农家乐、民俗体验等农文旅结合型产业,2023年塘栖枇杷节期间,塘栖镇共接待游客80.1万人次,实现营业总收入1.9亿元。

“这些模式的关键在于‘以需定产、以技增效、以融促富’。”临平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,通过整合土地、科技、资本等要素,传统农业正蜕变为“智慧工厂”和“共富引擎”。

另一方面,临平区的高效生态农业实践离不开系统性支撑。政策先行,临平区先后出台20余项政策文件,从土地流转、设施农业到绿色防控,形成全方位扶持体系;科技赋能,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;资本助力,引入省乡投集团、阿里数字农业等市场主体,构建“政府+企业+村集体”合作机制。临平的经验证明,现代农业需要‘三驾马车’并驱。

根据规划,接下来,临平区将以“一园五片”布局为核心,持续推进大运河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,重点打造运河北部“双强”示范区、超山丁山湖农旅休闲区等四大集聚区。2025年,田立方农业科创中心将建成,聚焦农业机器人、智慧灌溉等前沿领域研发。

“临平将全面发力,把理论成果转化为高效生态农业的强大动力,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农业绿色生态技术研发推广,让临平区新时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迈向新的阶段。”临平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有话要说...